<acronym id="flefl"></acronym>

    <tr id="flefl"><label id="flefl"></label></tr>

      1. <track id="flefl"></track><track id="flefl"><ruby id="flefl"></ruby></track>
        <p id="flefl"></p>

          CTB50 主席張燕玲: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機制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2019-08-02 14:05:46   內容來源:當代金融家   作者:張燕玲

          \

          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機制,包括研討、制定統一規范的供應鏈金融定義、操作流程及管控標準,是供應鏈金融良性發展、規范發展、走向世界的需要,是培養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支持“一帶一路”供應鏈建設及全球供應鏈發展的需要。

           

          作者 |   張燕玲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前副行長

          來源 | 《當代金融家》雜志2019年第7期,原題為《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機制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按照《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標準定義》,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指“利用融資和風險緩釋的措施和技術,對供應鏈流程和交易中,營運資本的管理和流動性投資資金的使用進行優化”。國際供應鏈的主要技術包括“應收賬款貼現、保理及其變形、應付賬款融資、應收賬款的貸款或放款、經銷商融資、存貨貸款、裝運前融資、BPO等八大產品”。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兩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AI)、區塊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在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中的整合應用,使我國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供應鏈創新帶動了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以及促進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從國家主管部委和各級政府都在認真落實《指導意見》,從政府各類服務機構到生產制造業核心企業、物流運輸業,各行各業的供應鏈平臺搭建,均提高了效率,并提出了金融支持需求。從國家重要銀行及中小銀行,不同性質的類金融、新金融、自金融均積極參與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說從參與者眾多、產品豐富、創新踴躍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除了少數主要商業銀行之外,其他還局限于國內的業務,尚且沒有走向世界。從產品定義到具體操作絕大多數停留在國內供應鏈金融業務,離國際業務尚遠。而且,自己創新多,有些“高、大、全”的業務介紹使人眼花繚亂,透明度和專業性不夠。我們的供應鏈金融建設除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外,應該放眼世界,服務外向型經濟、國際化企業。創新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也應得到國際同業的認可。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是金融,成熟的金融產品都有統一的“慣例”和“規則”作為支撐和約束。金融服務都要把風險防控措施放在首位。當下,規范供應鏈金融已是當務之急。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機制,包括研討、制定統一規范的供應鏈金融定義、操作流程及管控標準,是供應鏈金融良性發展、規范發展、走向世界的需要,是培養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支持“一帶一路”供應鏈建設及全球供應鏈發展的需要。

           

          供應鏈的發展及現狀

           

          國際供應鏈的升級發展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貿易全球化和國際投資一體化,產生了跨國、跨境產業供應鏈。國際貿易由出口產成品到在全球部署生產鏈,哪兒生產利潤高就在哪兒生產,在哪里銷售就在哪兒組裝。供應鏈的發展使出口最終產品變為出口零配件,很難找到由一個國家生產的整個產品。當前,中間產品占全球貿易的60%?65%,跨國公司的價值鏈和供應鏈網絡高度專業化,各具特色,顯示出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穩定性、高效性、節簡性。

           

          由于科技的進步使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及提供貿易服務的各類金融機構實現了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標準化管理,電子發票、電子提單的提供為交易背景的真實性提供了查驗手段。供應鏈競爭理念出現并迅速演變成企業在競爭中的主要模式之一。

           

          進入21世紀,全球物流率先進入供應鏈時代。發達國家從戰略層面推進供應鏈體系建設,美國于2012年發布了“全球供應鏈國家安全戰略”,發達國家80%的企業相繼采用了先進的供應鏈思想,完成了從傳統供應鏈到戰略供應鏈模式的升級。

           

          打造我國智慧供應鏈體系

          我國把“現代供應鏈”理念寫進了十九大報告,并作為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新動能”?!吨笇б庖姟穼溙岢隽税l展目標: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重點產業的供應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使中國成為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同時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

           

          構建農業供應鏈體系;推進供應鏈協同制作,促進制造供應鏈可視化和智能化;推動流通和生產深度融合,提升供應鏈服務水平;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打造全過程、全鏈條、全環節的綠色供應鏈發展體系;參與全球供應鏈規則制定,努力構建全球供應鏈。

           

          對標我國當前的情況:以央企、國企和一定規模的股份制企業為代表的供應鏈核心企業,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應鏈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為路徑,以信息化、標準化、信用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為支撐,創新發展供應鏈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高效整合各類資源和要素,提升產業集成和協同水平,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

           

          從“制造”邁向“智造”

          舉一個作者6月剛剛調研過的寧夏建材的案例。這是一個產能過剩行業的上市制造業公司,產品主要是水泥,市場競爭可以用白熱化來形容。他們貫徹“中國制造2025”戰略,搶先完成了智能化改造,使企業在競爭中逐漸處于優勢。具體做法是: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將生產制造智能化、經營管理信息化、服務支持網絡化,三個層面的資源進行整合融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為企業優化生產組織,提高勞動生產力;精細對標、精細施策提升經營質量;筑牢“護廉網”消除隱形成本,降低生產成本。

           

          第一,通過“e客商”整合了采購、銷售以及相關的過磅、裝車等生產環節,是O2O電商平臺結合生產的應用。銷售客戶在線下談業務并辦理收付款,采購客戶在網上招投標,網上下單、調度車輛、收發貨,核對賬務、信用控制等業務,提貨卡辦理、進門、過磅、裝車實現無人操作,收貨驗收、出入庫管控、散袋裝與包機散裝機全部通過人工智能控制,服務流程大幅優化,業務全程可視可控。

           

          第二,通過“e倉儲”將成員企業所有的地理空間都變成了共享庫房的貨位,通過共享庫存資源,改變了由于信息錯誤等造成的積壓和浪費。入庫、領用掃碼拍照,自助化、無人化庫房逐步實現。采購方和供貨方的庫房成了共享庫房,使“零庫存”有了基礎。與銷售結合,產品從原材料采購、物流、生產參數、產品交付全部經手環節可追溯,成為特色防偽管理平臺。

           

          第三,搭建企業級O2O互聯網+智慧物流運輸管控平臺“我找車”,使貨主、承運商、信息部、車主、司機共生共享,相互包容。通過軌跡和停車監控、關鍵點拍照等措施,不僅保障原料來源、產品流向、防范運距作弊、貨物調包串貨;通過收貨提醒、簽收等提升運營效率;通過運價實時監控和對比,直接服務于降低運費的需要。

           

          第四,通過MES能效管理平臺,將生產線上儀器儀表、DCS、地磅、ERP數據進行整合,以單臺設備、小工序為單元,實時對設備、工序、產品品種、操作人的運行效能、能耗指標、行為特點進行多維度智能分析,結合專家指導,各層級人員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精準施策。

           

          第五,借助“e安全”實現隱患排查登記、安全風險警示提醒,讓簽安全票不再到處找人,安全監管隨手完成,安全管理更加有效。

           

          第六,讓AI人工智能模仿人工生產巡檢的點位、線路,實時展現設備、工藝、現場的數據、視頻和語音畫面,將員工從常規巡檢工作中解放出來,通過生產組織模式優化,減少中夜班人員,讓生產更可靠,現場更安全。

           

          第七,借助IP語言指揮調度系統、專家指導、現場指揮、客戶和員工的現場求助做到了遠程實時。

           

          這讓我們看到了制造業邁向“智造”的場景,也可以說是工業4.0的場景。將招投標、采購、銷售倉儲,運輸全部打通,在產品價格下降、嚴重不能彌補成本的情況下,高科技的應用降低了管理成本、人力資源成本、運輸成本等,使企業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盈利能力。最值得肯定的是,他們認為,核心企業應該搭建平臺,讓參與者都受益,而不去做金融,特別是不倒騰票據,大票換小票、貼現再貼現,過度放大信譽。他們的流動性管理也非常到位,三年前發行的債券即將到期,不用發新還舊,也不用貸款,自有資金早已準備充足。截止到2018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僅有28%。

           

          對于這樣的智能供應鏈,金融業的供應鏈服務應該早日介入,研究給予融資、結算(投標、履約擔保函)、在線支付、資金歸集、保險等一攬子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規則制定的發展與現狀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將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發展引向深入,奠定扎實基礎并引領國際規則制定,首先必須了解國際供應鏈金融的現狀,取長補短,為我所用,才能有創造下一代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的話語權。

           

          按照《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標準定義》,供應鏈金融是指“利用融資和風險緩釋的措施和技術,對供應鏈流程和交易中,營運資本的管理和流動性投資資金的使用進行優化”。國際供應鏈的主要技術包括“應收賬款貼現、保理及其變形、應付賬款融資、應收賬款的貸款或放款、經銷商融資、存貨貸款、裝運前融資、BPO等八大產品。”

           

          全球供應鏈金融標準的制定

          作者曾參加了兩個有關供應鏈金融慣例的制定,第一個是2013年1月,國際商會通過并實施的URBPO 750(銀行付款責任統一慣例750號),這是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專門為供應鏈金融設計的結算產品,被稱作21世紀供應鏈金融慣例準則,用以規范全球BPO交易,并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但在實踐中應用得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作者認為,主要是該產品必須在相互信任的代理行之間使用,精通此道的試點銀行全球不到20家,這些銀行結算產品都很豐富,對于BPO這一要求銀行承擔付款責任的新產品的運用和推廣不是很積極。

           

          第二個是2016年3月15日,國際商會在荷蘭海牙召開的第51次執委會上審議通過的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ICCBC)提交的《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標準定義》。這個定義是由五個專業組織聯合制定的,包括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金融與貿易銀行家協會(BAFT)、歐洲銀行業協會(EBA)以及國際貿易和福費廷協會(ITFA)。這五家國際組織不僅代表各自行業最高的業務水平,而且準確掌握市場的最新動態與需求,所以,由他們制定的《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標準定義》應該是名正言順的。會后作者及時組織商務部、中國銀行和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同事翻譯、解讀了該定義并以新聞發布會方式予以公布,當日新聞的轉播量和點擊量創了紀錄,是非英語國家推廣最快的,受到國際商會的稱贊。

           

          就是這樣兩個經過多年反復討論制定的規則:《銀行付款承諾統一慣例》和《供應鏈金融技術的標準定義》,制定者仍然認為它們很不成熟,從公布生效之日就開始收集修改意見,目前都是修訂進行時。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慣例在制定過程中都有我國銀行人員參與其中,現在的修訂工作仍然有一些我國人員參與。特別是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貿易金融部副總經理徐,她是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執董,于2018年加入全球供應鏈金融論壇(GSCFF)并參加了供應鏈金融技術指引專家工作組及國際商會供應鏈金融規則專家工作組。2019年1月初,被國際商會指定為供應鏈金融規則工作組兩位聯合組長之一,負責領導關于供應鏈金融技術規則制定工作。

           

          規范國內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近年,全國各地都很重視供應鏈金融發展。早在2016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就提出要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供應鏈金融的主要產品之一)。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供應鏈創新的文件之后,各地出臺了多個相關政策。有代表國家層面的,工信部、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的頂層設計的供應鏈戰略;有深圳、上海、天津等比較活躍的供應鏈金融市場(主要指注冊公司多、業務金額大、制定的規范文件多)。就連河南駐馬店這樣一個地級市,也發布了“供應鏈金融發展意見”,該意見共有5條12款,發文目的“旨在爭創有競爭力的供應鏈金融先行區”。還做了兩個定義:一個是供應鏈融資定義,一個是供應鏈融資產品定義,真是勉為其難。但地方政府動起來了,也是好事。天時地利人和之際,好事要做好,以保證供應鏈金融的規范發展,實現國家供應鏈戰略的順利實施并達到目的。

           

          我國目前對供應鏈金融的定義很多,有專家、教授的定義和政府的定義,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的定義。供應鏈融資產品更是百花齊放,各有特色,已經超過了國際。但都是在國內,服務全球供應鏈的金融產品還很少。

           

          《指導意見》鼓勵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之后,金融機構、電商平臺、類金融、自金融、新金融(包括軟件服務商,第三方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通過搭建第三方平臺,將核心企業、商業銀行、保理公司、擔保公司、征信機構連接在一起,形成供應鏈金融生態圈。

           

          中國銀行成立了交易銀行部,民生銀行成立了供應鏈金融事業部,都是專門為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為了賦能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很多供應鏈金融論壇相繼成立,作者參加的就有“交易銀行50人論壇”“供應鏈金融商業保理50人論壇”“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供應鏈金融委員會”,參加人員都是金融機構的專家型領導。論壇每年召開年會,50人不定期召開閉門工作會,交流供應鏈金融最新成果、存在的困難、問題和痛點。中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如中國商業保理公司使用最多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保理,特別是反向保理,已被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所接受,為其制定了“國際保理商聯合會反向保理規則”(FCI reverse)。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核心企業的自金融創新產品更多。

           

          供應鏈金融快速發展,創新趨勢勢不可擋。各類供應鏈金融協會紛紛誕生。各種培訓面面俱到,應有盡有。從“B2B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的盈利模式設計到平臺打通多元化資金的突破點。從電商供應鏈金融風險要點到模型”。這些機構和人才,不組織起來是很大的浪費,不加以規范也可能會有風險。所以,我國必須進一步規范和促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供應鏈金融的重要性

           

          供應鏈金融是為企業增信的最好方式。供應鏈金融的特點是供應鏈管理,必須做到全程可監控、可追溯,保證業務背景真實,場景化、標準化,線下線上結合,大大為企業增信。

           

           

          供應鏈金融是解決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最有效辦法。供應鏈金融需要場景,這個場景就是實體經濟運作圖,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辦法之一。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是貿易便利化的黏合劑,是大宗商品供應鏈生態的催化劑。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是“穩金融”的重要工作之一,提高核心企業競爭力,必須提高整個供應鏈條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就是快速獲得融資和資金安全。供應鏈金融應成為實現國家供應鏈戰略的堅實后盾。

           

          供應鏈金融將對“一帶一路”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帶一路”與全球供應鏈資金整合的重要意義:供應鏈金融有利于“一帶一路”國家間產業鏈、供應鏈的建立,這種關系一旦形成,就有了黏合性;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有利于人民幣或“一帶一路”項目國家貨幣的計價結算;有利于網絡安全和反洗錢防范、有利于貨物和資金的監控,增加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歐洲班列的安全和標準化。借用供應鏈金融的設施,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建立區域經濟的命運共同體,最后在美國第一的貿易戰中,全球經濟下行,整合全球供應鏈資源是支持“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也是中國自我發展的需要。在中國供應鏈金融超前世界的情況下,規范發展,制定規則,引領全球數字化世界,機不可失。

           

          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困惑和風險防范

           

          根據國際商會每年的調查報告,對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困惑,按比例大小排列為:了解你的客戶(KYC)、了解你客戶的客戶(KYCC)、了解你客戶的業務(KYCB):了解你自己的文件(KYD)的困惑最高,占40%;平臺間缺乏共同一致標準來交換數據占34%;內部政策不明確占31%;會計核算不清楚占27%;缺乏政策、監管支持占11%。還有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缺乏規范的會計和監管要求等。我國尚且沒有調查,但是情況大體相同。所以,這個調查結果也包括我們的因素。

           

          我國主管部門、監管機構強力的支持,使供應鏈金融發展迅速,領跑世界。但這種領先能不能健康規范發展?能不能被全球接受,引領世界建立規則,造福人類?這些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所有的供應鏈金融提供者都把風險管理放在首位,但是否科學?而且,實體經濟中的“兩金”(庫存和未達賬)目前也較高??梢哉f,最大的風險是過于重視資金的掌控。無論供應鏈金融,還是金融科技,它們的屬性還是金融。金融要遵守(三鐵、三性)原則,因為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權益,合規比賺錢更重要。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突出風險為信用風險、虛假宣傳、違規經營風險、交叉經營風險 、網絡和信息安全、監管滯后。供應鏈金融也要注意這些風險。創新產品的說明一定要詳細,平臺要有透明度,不能經營貸款、擴大信用。

           

          供應鏈金融過程中,最核心的是信用,最重要的是風控。規范供應鏈金融是當務之急。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融資規模的巨量化(僅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2018年是2017年的3倍,保理融資的資產證券化產品1454億元,是2017年的2.5倍)、各類平臺的復雜化、一些機構產品的神秘化都需要關注。各類從事供應鏈金融的企業要有風險控制安排、措施,要有風險防范能力。它們的平穩發展是“穩金融”的重要工作之一。

           

          加快構建和完善我國供應鏈金融機制

           

          中國的優勢是產業鏈完整,具有競爭力和引領力。供應鏈金融應該成為其推動力,使中國在這一輪產業重組中彎道超車,在國際秩序制定中取得更大話語權??偨Y經驗、制定規則、發出聲音、引領世界。

           

          2020年就在眼前,部分企業智慧供應鏈建設已經走在前面,供應鏈金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統一規范工作還需要加強,不能一件事有幾種說法、一個產品有幾種定義。自己都沒統一,如何引導世界?

           

          在科技領域我國已制定全球規則,如高壓輸電技術,2013年峰會定為世界標準,還有超級計算機世界標準等。供應鏈金融標準也要加速制定,注意世界正在趕超,如臉書(Facebook)近期公布的libra項目,計劃2020年向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加密數字貨幣。貨幣名稱libra、無國界、低手續費,采用分布式區塊鏈網絡,每個參與公司就是一個信用節點,每年向FB支付1000萬美元運營費用。這是要掌握數據貨幣主權,奠定美元數字霸權,將數字信用變成美元信用的延伸,跟石油美元定價一個道理。除了我國目前領先的支付寶、微信錢包受到挑戰外,對國際貿易結算、國際貨幣清算也是巨大挑戰。

           

          面對經濟下行,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國家職能部門,監管機構應該著手規范供應鏈金融,包括對各種供應鏈金融機構的管理、培訓機構的認證、產品的審批、評比頒獎方案報備、ABS的質量數量后評價,建立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共識,以保護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

           

          具體事務可外包給第三方中立機構,或由專門組織的專家學者項目工作組承擔。非常具體的定義,可以從書面獻計獻策開始到組織小型的討論,成熟后再由權威機構確認。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對供應鏈金融機構和從業者的保護;是使供應鏈金融成為國家供應鏈戰略的堅實后盾的必修課;是改善現有規則,建立更加平等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有效應對迅速變化的世界的需要,更是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必要功課,有關主體和個體必須負起責任。

          相關推薦

          国产成人免费AV不卡_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菊竹_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_欧美亚洲尤物久久精品
          <acronym id="flefl"></acronym>

            <tr id="flefl"><label id="flefl"></label></tr>

              1. <track id="flefl"></track><track id="flefl"><ruby id="flefl"></ruby></track>
                <p id="flefl"></p>